大闸蟹产业:从小众珍馐到餐桌主流产业升级新篇章
在中国,大闸蟹曾一度被视为高端餐饮领域的专享美食,然而近年来,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、养殖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,大闸蟹已逐渐走出小众圈子,成功迈向餐桌主流。本文将深度剖析这一传统产业如何实现华丽转身,并前瞻其未来发展蓝图。
时间:2016.10.13 浏览:18989次
“大闸蟹”你别看它现在登堂入室,身价倍增,人家也是通过几千年来的不断修炼才成就了当今的地位。大闸蟹一上桌百味皆淡,让人垂涎不止。要知道当年它可是世人连看都不愿多看一眼的恶心玩意儿,那么它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高富帅道路的呢?
蟹之成名,始于东晋。中国的许多东西好像都要经魏晋名士点化,方能成其风雅,比如酒,比如菊,也比如蟹。《晋书》里有个叫毕卓的人,既是酒痴,更是蟹痴,平生最大愿望就是用船载着百斛美酒,泛舟水上,然后“右手持酒杯,左手持蟹螯,拍浮酒船中,便足了一生矣”。毕卓一生无甚建树,独独凭这一席话,便被后人尊为“蟹神”。
在唐中宗的笔下,毕卓更是与陶渊明分庭抗礼:“陶潜盈把,既浮九酝之欢;毕卓持螯,须尽一生之兴。”自此,持螯把盏,纵任不拘的名士形象,便成为中国文人心中绵长的念想,每到金秋时节都被拿出来咀嚼一番。
到了宋代,已有小贩每日在汴京的酒楼下摆摊卖蟹。明代《酌中志》还记载了宫中蟹宴,比起毕卓的持螯大嚼,另有一番情致。到了清代,曹雪芹干脆在大观园里安排下一场螃蟹宴,诸芳持螯赏菊,又是“喃喃负手叩东篱”,又是“口齿噙香对月吟”,兴之所至,再生出种种“眼前道路无经纬,皮里春秋空黑黄”的咏蟹绝唱,至今还被嗜蟹者引以为风雅的模范呢。
说了大闸蟹的成名史,那么作为“蟹中之冠”的阳澄湖大闸蟹又有着怎样的成名之路呢?要说在古代,江南各地的水质都还很好,出产的蟹的品质差别并没有特别大,阳澄湖大闸蟹即使很美味也还没有特别高的地位。直到清末明初,阳澄湖借着地理位置的优势,靠近有钱人聚集的上海,距离上海近也保证了蟹的新鲜,阳澄湖大闸蟹从此踏上了“名蟹”的道路。
事物兴盛流行自有道理。大闸蟹也正因为自身独特的魅力逐渐“俘获”了各路食客的心。世上大概没有别的食物能给人带来这样高贵的愉快,这种感受恐怕也只有吃过并且是爱这口的人才能体会。